傳媒
港大與北師大應對四川地震,協作啟動「巨災管理工程」
2008年07月17日
(由左起) 陳麗雲教授(香港大學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 / 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周肇平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及張強博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秘書長) |
香港大學 (港大) 及北京師範大學 (北師大) 今天 (7月17日) 公佈協作推行大規模的「巨災管理工程」計劃,以推動有關災難管理各範疇的合作,應對四川地震,並為未來作出前瞻性規劃。
是項計劃將是內地及香港首個覆蓋層面最全面、範圍最廣泛、協作層次最深入的巨大災難管理計劃。計劃將滙聚兩所大學的專長,就巨大災難管理的各環節,包括康復、重建、更生等範疇,尤其是在政策與實施層面,作出應對行動,並進行相關研究。
兩所大學期望透過不在範疇的協作項目,滙聚與建構巨大災難管理的全面知識,作為制訂融合不同點、線、面的政策的依據,提出處理方案,為內地以至全球未來的減災與巨大災難應對計劃,提供實質貢獻。
港大副校長周肇平教授於簡報會上闡述計劃詳情。周教授指出, 計劃的重點,可總結為: 「研究、教育、行動、能力建構、以及孕育新知識。」
周教授謂:「港大教研人才濟濟,專長遍及不同範疇和專業。自五月十二日四川發生地震後,港大師生和校友除了積極進行募捐外,不少更到災區參與志願工作、或提供各方面的專業服務與意見。」
他續說:「現時救死扶傷的工作雖然仍在進行,但大學作為知識滙聚之所,短期而言,除了責無旁貸應協助災後重建外,長遠來說,更應貢獻我們所長,以知識為本,為全球建構巨大災難管理的前瞻性方案。」
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張強博士深信,結合兩所大學的廣泛專才,以及連結全球的網絡,必定有助進一步動員本地、全國、以至全球的的力量,凝聚資源,全面協助災區重建。
張博士亦為「汶川地震應對政策專家行動組」秘書長,他表示,行動組來自不同工作與專業背景的成員,亦會為「巨災管理工程」,提供寶貴的前線經驗。
港大思源基金(健康及社會工作學)教授陳麗雲表示,兩所大學的代表在過去數星期已幾度進行磋商,討論各範疇的項目,當中不少甚可能落實。(註:部分例子列於下)
陳教授亦為港大行為健康教研中心總監。她表示,待「巨災管理工程」啟動,以及視乎所得資助,兩所大學會繼續積極探討雙均有意發展的其他範疇的的協作項目。
「巨災管理工程」項目例子
- 於本年十一月十二日在綿陽舉行首屆汶川地震全球對話會議 - 總結六個月的拯救、重置、重建等工作的經驗,並探究未來發展面對的主要問題。
- 製訂「地理信息系統」配對供與求 ─ 現時地方出現有關不同需要的資訊失衡,以及地方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建立「地理信息系統」,有助收集、分析、存儲及管理資源,力求做到配合地方的需要。
- 學生服務與學習 ─ 兩所大學對災難管理和社區發展有興趣的學生,可到對方大學參與以研究為本的實習、交流計劃、服務研習計劃、暑期工作等等。
- 災區幼兒教育 ─ 據估計,災區有達十萬年齡屆乎三歲至六歲的幼兒受地震影響,不能重返幼兒院或幼稚園。此計劃將為這些幼兒提供特別教育、社區兒童活動中心、流動兒童服務站等等。
- 社會心理支援 ─ 為斷肢兒童、嚴重受傷者及孤兒提供社會心理支援;為醫護專業人員、教師、基層幹部、紀律部隊成員,尤其是在災區經歷嚴重心理創傷者,提供支援;並考慮就這些組別人士的心理需求,進行為期三年的追蹤式研究。
- 健康與精神健康支援 ─ 為精神不健全人士(包括受地震影響者) 及他們的家庭提供支援;探討與農村診所合作進行研究或服務項目,以及加強對弱勢人士的外展服務;為農村醫療體系各層次的專業人員,提供培訓與支援。
- 倖存者的研究 ─ 計劃對一群災難倖存者進行調查,跟進他們對人生重大事件、逆境以及哀傷的處理。
- 設立康復、青年與老年中心 ─ 與內地當局協作,於什邡市開設新的康復中心、青年中心和老年中心;不同的服務行動研究可於這些中心進行,為災難管理及社區重置研究,提供非常有價值的數據作參考。
- 提升公眾認知及動員支援力量 ─ 向決策者及中央政府機構發放研究成果;為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人士提供培訓;積極推動社會對災區的關注,並動員公眾的支援。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高級經理(傳媒)張美娟小姐 (電話:2859 2606 / 電郵:cherry.cheung@hku.hk) 或經理(傳媒)黃惠芬小姐 (電話: 2859 2600 / 電郵:denise.wong@hk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