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從善別到善生 - 化思念為愛的動力
2009年03月31日
「清明時節念親恩」行動
有沒有細心想過,已離人世的至親,最快樂的是那一段日子﹖最烏龍的是那一件趣事﹖你和她/他最相似的地方是什麼﹖她/他會怎樣面對逆境﹖她/他希望你在目前的逆境下,如何活下去﹖清明時節,對故親思念,悠然而生,但如何將愛化成生命的動力,重投生活,是一個很易被忽略的話題。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自二零零七年起,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了「美善生命計劃」(簡稱善生計劃),在社區推動生死教育。此計劃在今年清明節期間舉辦「清明時節念親恩」行動,藉此讓大眾在掃墓拜祭活動中,對先人有更深的懷念及感恩。中心出版了一本「懷念您 - 思親紀念冊」,提點讀者可以用實際行動,適當表達思念,紓緩喪親之痛。藉著追思故人的一點一滴,以行動、書寫等方式,抒發思親情懷,好好整理哀傷,然後重新上路。
由即日起,「懷念您 - 思親紀念冊」會於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配售處及其轄下的將軍澳墳場及柴灣墳場免費派發。此外,超過二百三十個社會服務單位共同參與此行動,舉辦各項有關生死教育的活動,公眾人士亦可親臨各服務單位免費索取「懷念您 - 思親紀念冊」。
中心亦公布首項針對年青人對悼念禮俗的調查。被訪的173名18至35歲的年青人,逾七成人有掃墓的習慣,清明正是當中的重要日子,當中有六成六年輕受訪者前往掃墓的原因,是因為懷念已故親人,反映年青人承傳了拜祭先人的傳統,亦反映籍著悼念禮俗,維持與故親感情聯繫,並無年齡的分別。
思親十步曲︰
思念是正常的哀傷反應,適當處理思念可以對喪親家屬有正面積極意義。為鼓勵喪親家屬建立健康的聯繫模式,中心提出「思親十步曲」,化思念為生命的動力︰
1. 接納思念是對親人愛的延續。
2. 表達思念的情緒。
3. 明白心意更勝形式。
4. 回顧過去的開心片段。
5. 記住親人健康快樂的模樣。
6. 活出親人對自己的教誨和正面影響。
7. 善用宗教信仰或傳統習俗儀式。
8. 按自己的意願,計劃如何善渡節日。
9. 按自己的步伐,選擇屬於你與親人獨一無二的聯繫方式。
10. 從生活中實踐對親人愛的延續。
有關美善生命計劃
承蒙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成立了「美善生命計劃」(簡稱善生計劃)。「去者善終,留者善別,能者善生」,藉著在社區上推動生死教育和有關的專業培訓,我們期望社會人士更有能力面對死亡。死亡變得不再令人害怕,反而成為生命完滿的句號,讓我們能更正面和感恩地面對生命的每一天。
如欲下載記者會之照片,可瀏覽www.hku.hk/hkumedia,然後按圖標"相片廊" ("Photo Gallery")
傳媒查詢,請聯絡香港大學外務處副處長徐佩瑩小姐 (電話︰2859 2606/手機︰9464 3431/電郵︰pychoy@hku.hk ) 或外務處經理(傳媒)容婉華小姐 (電話︰2859 2600/電郵︰hkumedia@hk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