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
港大參與研究發現「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非藥物治療療效存疑
2013年02月01日
進食含有奧米加-3/奧米加-6脂肪酸例如魚肝油、戒食人造色素食物、行為治療等非藥物療法,一直被指有助治療「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小孩,部分家長更傾向為子女採用這些非藥物療法。可是,最近一項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有份參與、歐洲ADHD指引組織(The European ADHD Guidelines Group)進行的研究指出,未有足夠證據證明這些非藥物治療的成效,即使有療效,所發揮的作用亦不大。其研究成果於國際期刊《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AJP)的網站上發表。
現時非藥物治療在臨床應用上相當普及,部份ADHD患者的家長和照顧者更傾向於嘗試非藥物療法。不過,是次研究證明非藥物治療的成效存疑,家長需多加注意。今次研究對於控制ADHD的主要症狀,為醫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是次研究由多名來自不同國家的ADHD學者共同完成,其中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教授表示,「今次研究發現相比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普遍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患者只有很輕微療效。現時醫學界,如英國國家健康暨臨床卓越研究所(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亦有相同指引,建議家長使用藥物治療作為醫治嚴重ADHD小孩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以免影響治療進度及效果。我們會繼續與歐洲ADHD指引組織緊密合作,研發有效的治療方法。」
另一位主要研究人員、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教授及研究統籌Dr Sonuga-Barke指出:「要為ADHD患者發展更好的治療方法,我們首要是對現有療法提出可靠的醫學證據。今次分析結果為ADHD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見解,亦表明其臨床意義需認真考慮。臨床醫生和科學家需共同努力,找出更有效地應用目前療法的途徑,並利用我們對ADHD病理生理學的認知,從而找出更有效的非藥物療法。」
這項關於ADHD非藥物療法研究統合了過往相關的54個研究分析。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的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早知研究對象已接受的非藥物療法,才進行觀察及臨床測試。這些研究遂反映出六種非藥物療法,包括飲食和心理治療,能改善ADHD的症狀。然而,若研究人員事先不知道研究對象所曾接受的療法,結果則只有「奧米加-3/奧米加-6脂肪酸補充劑」和「排除人造色素」這兩種療法在統計上有療效,但其效果則較小,或只局限於有食物敏感的病人。此外,多項非藥物療法如「認知訓練」 、「神經反饋訓練(neurofeedback) 」、「行為治療」、「排除過敏相關食物」等均未能針對症狀作出改善。
這54項研究中,大部份ADHD的患者同時接受藥物治療。研究人員撇除這些使用藥物治療的研究,單看非藥物治療的療效,分析結果顯示各項非藥物治療中,只有「奧米加-3/奧米加-6脂肪酸補充劑」有輕微療效,但「排除人造色素」的療效則較低。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參與今次研究,系主任黃志基教授為撰寫論文的其中一位作者。是次研究刊登於《美國精神病學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AJP),它是美國精神病學協會(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官方雜誌,而美國精神病學協會是國際專科醫學組織,其會員都是精神病學科的專家,他們對精神病及藥物濫用的診斷、治療、預防以及研究都有專業知識。要了解更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資料,請瀏覽網址www.psychiatry.org 和www.HealthyMinds.org。
如欲瀏覽新聞圖片,請登入以下網址:
http://www.med.hku.hk/v1/news-and-events/press-rele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