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四研究項目獲2023年美國國家醫學院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
2023年10月15日
香港大學(港大)工程學院和李嘉誠醫學院合共四個研究項目,獲美國國家醫學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NAM)2023年度「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
該獎項為美國國家醫學院發起的健康長壽大挑戰計劃的一部分,藉以鼓勵具創意的研究項目,以實現人類健康長壽為目標。該計劃分三階段進行,包括催化創新階段、加速育成階段以及大獎殊榮。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轄下的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於2022年開始與學院合作舉辦「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鼓勵在任何學科領域中有可能延長人類健康壽命的大膽創新想法,包括改善任何年齡層健康狀況的研究項目。
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每年提供十個催化創新獎。每位得獎者可獲得為期一年,最高5萬美元(約38.9萬港元)的研究經費,並將獲得申請該計劃的加速育成階段及後續階段的資格。另外,得獎者將獲邀出席由美國國家醫學院舉辦的創新高峰會,並於會上與其他得獎者,政策制定者及投資者等分享他們的研究成果。研資局亦將為獲獎的研究團隊提供最高18萬港元的津貼,以資助團隊成員出席創新高峰會。
港大四個獲獎項目簡介:
項目一:通過靶向炎性巨噬細胞核PD-L1逆轉炎性反應
首席研究員: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杉村竜一
炎性衰老是衰老和老化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釐清其機制將有助於開發抗衰老藥物。炎性巨噬细胞是炎性衰老的主要因素。研究團隊最近發現核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會調節巨噬細胞的發炎程序,核PD-L1的缺失會抑制巨噬細胞發炎細胞因子的產生,這為抗衰老療法提供了一個很有前景的靶點。在此,團隊提出研究核PD-L1的分子機制,並開發一種新型抑制發炎的治療方法。前期數據和過往文獻證明了其可行性。該計劃將從發炎老化的角度改善人類健康,為香港的藥物開發和研發應用帶來曙光。
項目二:老年性腦中風防治新策略:棕色脂肪療法
首席研究員:李嘉誠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生物醫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助理教授耿磊落
棕色脂肪組織(BAT)由棕色脂肪細胞和基質血管部分組成,在調節產熱和能量消耗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BAT 還通過分泌棕色脂肪因子調節全身代謝和健康。腦中風一直是老年人口死亡和殘疾的主要原因,衰老與 BAT 的喪失和功能障礙以及腦中風預後不良密切相關。BAT功能的恢復逆轉是否能夠減輕老年人腦中風損傷仍不清楚。研究團隊的初步研究表明,手術和基因敲除 BAT 都會加劇年輕小鼠大腦中動脈閉塞引起的缺血性中風損傷。移植年輕小鼠 BAT 的老年小鼠中風後腦損傷減輕,表明功能性 BAT 對老年中風具有保護作用。此外,團隊發現BAT來源的外泌體含有多種棕色脂肪因子,可顯著減輕老年小鼠的腦缺血損傷。基於這些發現,這研究旨在全面揭示BAT在調節老年腦中風損傷中的有益作用,闡明BAT與中樞神經系統在腦中風損傷中的微調串擾機制,並鑒定具有治療老年腦中風潛力的新型棕色脂肪因子。研究結果將為腦中風生物學和棕色脂肪細胞生物學提供表型和機制方面的新見解,並有助於開發基於 BAT 的老年中風療法。
項目三:開發集成圖卷積網絡多模態平台對遲發性阿爾茨海默病進行早期檢測及發病預測
首席研究員:工程學院電機電子工程系講座教授李安國
阿茲海默症是全球最大殺手之一。為挽救晚發性阿茲海默症 (LOAD) 所導致之不可逆轉性腦損傷,對LOAD病人進行早期精準預測極為重要。精準預測LOAD取決於能否成功獲取多模性病情數據,收集數據過程往往費時、昂貴、具侵入性,阻礙LOAD高危患者能及時獲得診斷治療。因此,採用現成病情數據輸入多模態人工智慧模型,再以不同疾病/族群高維模式異質資料特徵作訓練,有利提高LOAD預測/治療。此改革性多模態平台旨在(一)開發整合圖卷積網路多模態平台(GCN-MP)技術,透過多模態GCN 模型融合不同模態/特徵/疾病/族群的小數據集,準確預測LOAD 發病年齡;(二)發現早期生物標記和誘發LOAD 疾病的主要途徑。此研究具五項創新,包括:異構多模態輸入、多模態資料融合、潛在因果路徑識別,以及高顯著度互補模態綜合多模態風險評分(IMRS)。這研究將大大便利臨床醫生和高風險 LOAD 族群根據已有病情模態數據,根據生成 IMRS 指數更準確預測 LOAD發病年齡,並藉模型自動生成的病理鏈對LOAD病因有更深入的瞭解。研究團隊過去兩年連續獲頒 NAM 研究項目,憑藉香港大學 -- 劍橋大學人工智慧神經疾病研究平台兩地成員過去在人工智慧預測估量和神經醫學方面所投入的大量工作和成果,團隊深信此項目最終能為LOAD疾病預測防治做出貢獻,使人工智能能最終達到促進社會福祉的目標。
項目四:利用改造轉錄因子實現有效且安全的表觀遺傳復興
首席研究員:李嘉誠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Dr Ralf Jauch
重編程因子Oct4, Sox2, Klf4 和 c-Myc 能將體細胞組織化為類似植入前胚胎內細胞團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多能性誘導可重編程老化細胞至更年輕的狀態,令這些細胞的表觀遺傳、結構和代謝等特徵與年輕細胞相近。透過調控所有或部分重編程因子基因表達的時間,重編程因子能夠幫助老鼠受損的組織重新生長。然而,長期表達重編程因子有機會誘發腫瘤。因此,該策略現在並未應用於人類基因治療。研究團隊已發現幾個改造轉錄因子(eTF)。這些eTF可增強多能性和直接譜系重編程。團隊相信eTF不但可替代重編程因子,而且具有以下優點:可將表觀遺傳復興與多能性誘導分離,可加速年齡逆轉,可提高安全性,以及可以克服基因傳遞的載體容量限制。研究人員先前已改造的轉錄因子包括重新設計的SOX17(eSOX17)、一種小型化SOX(miniSOX),以及增強版的POU和KLF因子(ePOU和eKLF)。這些eTF具有將老鼠和人類細胞轉化為多能幹細胞或多潛能性幹細胞的能力。團隊將在老化的人類纖維母細胞中過度表現不同eTF的組合,然後評估纖維母細胞的表觀遺傳和細胞復興的程度。團隊的目標是識別特定的eTF組合—這組合必須失去誘導多能性的全部潛力,但需保留類似於重編程因子的細胞復興能力。團隊以eTF為中心的方法非常獨特,不僅可以協助制定一套高效及易於執行的細胞復興策略,還能消除與經典重編程因子誘發腫瘤相關的風險。
研究資助局網頁:https://www.ugc.edu.hk/big5/rgc/funding_opport/hlca/
有關美國國家醫學院(NAM)健康長壽大挑戰計劃:https://healthylongevitychallenge.org/about-us/
傳媒查詢
香港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尹慧筠 電話:2859 2600 | 電郵:melwkwan@hku.hk
吳婷 電話:3910 3612| 電郵: ngjaymee@hku.hk
蔡建豪 電話:2859 2607|電郵: khkchoi@hku.hk